
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在保护人类和地球方面走在最前沿的开拓者,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地球卫士奖”包括“科学与创新奖”、“政策领导力奖”、“激励与行动奖”和“ 商界卓识奖”四个奖项类别。自2005年以来,已经产生了122名获奖者,他们在环境领域——应对土地退化、干旱和荒漠化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勇敢的行动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家卢琦荣获“科学与创新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类别的中国人。来自中国、巴西、美国、罗马尼亚、印度、埃及的六位人士及项目获奖。卢琦感言,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既激动又兴奋,感觉责任更大了。我觉得这个奖不是单单颁给我个人的,也是对我们团队,对我们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生态建设的充分肯定和赞赏,这个意义比我个人得奖更大。卢琦,男,1963年2月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民进会员,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三北工程研究院首任院长,卢琦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边合作方面,在全球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中国70多年的治沙历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中国几代治沙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创造了科技治沙奇迹,为中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在长达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卢琦牵头50余个科研项目,发表了18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撰写了20本专著,协助中国落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并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其他一些处于全球荒漠化行动前沿的国际组织贡献专业知识,提供了通过多边合作减缓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最佳实践。卢琦表示,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全球行动,应该将中国防沙治沙的经验与全球分享。在接受采访时,卢琦坦言,这个奖是颁给我们这一批人、这一个时代的治沙人的,另外也代表我们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被国际看到和认可,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治沙科学事业取得的成绩。“三北”工程于1978年启动,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项目,覆盖了中国北部地区的3000多万公顷土地。卢琦表示,如今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植树造林工程。“三北”之前一直叫“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从现在正在执行的六期开始,更名为“三北”工程六期。这不单单是一个名字的变化,主要体现它的内涵重大,是质的提高。它已经提升为一个国家重大战略,不单单具有承接防护林的作用,还事关我们生态安全,现在是一个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据国家林草局介绍,截至2024年6月,“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而在卢琦看来,栽种数量并不是唯一标准。我们现在的标准一般是要达到75%,大部分成活率是要达到80%,我们才通过验收。验收以后,还有一个保存率,就等于你孩子出生了,还要养大和成才,就是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些生态功能。现在不但要有生态功能,还要有经济功能和其他一些附加功能。2023年6月,在“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之后,一个与它相关的研究院也随之成立,这就是三北工程研究院,卢琦担任首任院长。在卢琦看来,以“三北”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卢琦:实际上,科学一直就是从自然当中寻找问题和向自然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双向的。我们这个学科跑野外是最重要的,眼看、手摸、牙咬,我们学的是“中医疗法”,并没有太高精尖的技术。我们从野外学习回来解决问题、分析它的机理机制的时候,就要使用设备和手段了,要做很多模拟自然的实验,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数据和判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应急预案。卢琦笑称自己是“职业沙手”。要治沙就要先了解沙。新疆和甘肃交界处的库木塔格沙漠是全系流动沙丘,为我国唯一分布有“羽毛状沙丘”的沙漠。2007年以前,库木塔格沙漠一直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系统、综合科学考察的处女地,地貌、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基础数据都是一片空白。2006年底,“库木塔格沙漠综合考察”正式被科技部确立为科考类重点项目,卢琦担任项目主持人和首席科学家。首次库木塔格沙漠综合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科考队员终于揭开了蒙在中国唯一“羽毛状沙丘”上的神秘面纱。而对于卢琦和科研人员们来说,零的突破不过是新的起点。卢琦:在2009、2010年项目结束的时候,我们提出来做《中国沙漠志》。2015年,我们国家提出来建国家公园,正好我也有机会参加了国家公园的相关培训,我就把这两个事结合到一起。库木塔格是最适合建国家公园的,它的原生性最好,人为干扰最小,具备条件,现在它已经被列入了49个国家公园的候选名单。《中国沙漠志》作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第三个大项目, 2021年已经立项开始编了,第一本《中国沙漠志》的志书也是库木塔格。人们提到防沙治沙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要去消灭沙漠、荒漠。但这些年,卢琦牵头搞沙漠科考,既研究治沙也呼吁“养沙”和“护沙”。卢琦:要把“好沙”“坏沙”分离。第一,把自然、天然原生的项目很好地保留下来,沙漠和荒漠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一定是有功能的,是为人类提供很好的生态服务的。第二,不管是过度利用还是破坏还是后来人造的,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人造的”沙漠沙地,我们现在治理规划里面的50多万平方公里就指的是这一块。我们提出来“一沙两治”,意思就是该保护的保护,该治理的治理。我们治沙人实际上是沙漠的医生,不但要有病治病,还得防病,还有保健医生的作用。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不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卢琦表示,依靠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成就,科学、系统、综合的中国防沙治沙经验正在走向世界,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卢琦:我们马上要在蒙古国建一个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我们这个领域是第一次在海外建合作中心。科学院在中亚建了一个研究基地,设立了很多实验示范区,特别是我们国家响应联合国的号召,针对咸海的治理,和乌兹别克斯坦多个科研机构签署过合作协议,也开展过很多合作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耐盐植物、盐碱地的治理技术帮助咸海恢复和修复。在非洲,新疆生地所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毛里塔尼亚建了一个示范园,他们叫GreenPark,就是绿色公园。另外还有与中东的合作,2023年8月26日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国家林草局代表中国政府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签署了《关于建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我们也开了指导委员会,我想,未来这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专访中,卢琦的言语无不展现着他对治沙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对于未来,他充满期待。
卢琦:人的意愿和愿望是无止境的,缺啥补啥,没啥稀罕啥——都是沙的时候,你喜欢有绿色;有了绿色,你喜欢彩色;有了彩色,你说要美化,景色要美……,当然这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现在规划“三北”到了2050年,我想到2050年基本能够遏制沙化,我们后面的空间还很大,包括彩化、美化等。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储备两三代技术手段,未来就有一些适用的地方。我们在治沙领域做出了成绩,让世界看到了,我觉得这个奖不单鼓励我个人,也是鼓励我们未来一代人的驱动力。

卢琦:希望通过这一次获奖来分享“三北”和中国生态工程建设成功的经验、模式,把中国方案辐射到全球。我们有中蒙合作中心、中亚研究中心、中阿合作中心、中非合作论坛,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的智慧、方案、经验分享到世界各地。我参加了“非洲绿色长城”研讨会,我觉得特别契合,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携手共进,把地球南北的两个“绿飘带”打造得更绿、更漂亮。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通过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及“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使超过一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对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卢琦表示,通过将科学与政策相结合,人类可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从而适应气候变化,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卢琦:得奖是对过去的肯定,拿到这个荣誉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强了。应该以此为起点,再奔新的征程。青年一代要牢记使命、坚持创新,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参与到“三北”和全球生态治理的工作中来,给地球打造更多的绿色,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自然状态是最好的
2024年度“地球卫士”获奖个人、团体和组织:
● 中国科学家卢琦荣获“科学与创新奖”。他在科学和政策领域拥有30年的工作经验,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漠面积。作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三北工程研究院的创始院长,卢琦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边合作以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巴西原住民部部长索尼娅·瓜哈加拉(Sonia Guajajara)荣获“政策领导力奖”。瓜哈加拉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倡导原住民权利,于2023年成为巴西原住民部首任部长,也是该国第一位担任部长职务的原住民女性。在她的领导下,有10块土地被划为原住民土地,以防范森林砍伐、非法伐木和贩毒问题。
● 艾米·鲍尔斯·科达利斯(Amy Bowers Cordalis)荣获“激励与行动奖”。作为原住民人权利的倡导者,她利用自己在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生态恢复的热情,为美国的尤罗克部落和克拉马斯河争取更美好的未来。科达利斯致力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倡导可持续的捕鱼方式。她的工作表明,大胆的环境行动可以带来巨大的积极变化,同时维护原住民的权利和生计。
● 罗马尼亚的环境守护者加布里埃尔·保恩(Gabriel Paun)荣获“激励与行动奖”。他是非政府组织Agent Green的创始人。自2009年以来,通过揭露欧洲最后一片老龄林遭到破坏和非法砍伐的情况,Agent Green组织一直致力于保护喀尔巴阡山脉数千公顷范围内珍贵的生物多样性。保恩曾因记录某地区的森林砍伐情况而遭到死亡威胁和人身攻击,这一地区对当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支撑着包括猞猁和狼等生物在内的独特生物多样性。
“我们生活在一片‘沙海’之中,”他说,“这样的景象既令人震撼,也充满了潜力。因此,我的祝愿和期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参与到沙漠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伟大事业中来。”
● 印度生态学家马达夫·加吉尔(Madhav Gadgil)荣获“终身成就奖”。数十年来,他通过研究和动员社区参与的方式保护人类和地球。从对州和国家政策进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基层环保工作动员,加吉尔的努力极大地影响了公众舆论和官方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在独特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态脆弱的印度西高止山脉地区,他所做的工作意义重大,因而闻名于世。
● 可持续农业倡议SEKEM荣获“商界卓识奖”,这一倡议旨在于2025年内帮助埃及4万多名农民向更加可持续的农业转型。SEKEM推广生物动力农业,并开展造林和再造林工作,将大片沙漠转变为繁荣的农业用地,推动全国可持续发展。
2017年,我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曾获“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今年,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结30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此奖项授予通过创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恢复土地、增强抗旱能力和防治荒漠化的个人和组织。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之声 世界知识 科学家杂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